玩具製造商從中國轉移並非易事

[ad_1]

作者:裡查‧奈杜

倫敦(路透社)—正在努力應對中國成本飆升的玩具製造商在將生產轉移到其他更便宜的中心時沒有找到簡單的選擇。

六年前,壟斷製造商孩之寶 (Hasbro) 向印度耐久財和航空航太供應商 Aequs 尋求分包。

Aequs 消費者垂直業務主管 Rohit Hegde 告訴路透社:“他們說,如果你能進入玩具製造領域,現在我們正尋求將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產品從中國轉移到印度。” “我們說:只要我們能在未來幾年內獲得至少1億美元左右的業務,我們就一定可以投資。”

快進到今天,Aequs 在印度貝爾高姆的兩座佔地 350,000 平方英尺的工廠為孩之寶和 Spin Master 等其他公司生產數十種類型的玩具。

但赫格德和其他製造商承認,印度和其他國家在效率方面無法與中國匹敵,這限制了企業轉向較低成本基礎的努力,如果大部分生產仍留在中國,則未來玩具價格上漲的風險會增加。

「我們(在印度)沒有中國那樣的港口設施。我們沒有中國那樣的道路設施。他們在過去30年裡一直這樣做,他們的效率水準比我們好得多,」赫奇說。

儘管如此,對於孩之寶(Hasbro)和芭比娃娃製造商美泰(Mattel)等玩具製造商來說,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大部分生產依賴中國的風險凸顯出來,當時中國港口難以出口貨物,並定期關閉,導致貨物滯留。

中國不斷飆升的勞動成本已經促使各行業的製造商實現生產地域多元化。

榮鼎集團去年9 月的一份報告顯示,2021 年至2022 年間,美國和歐洲宣布的對印度綠地投資總額猛增650 億美元,即400%,而對中國的投資則從1200 億美元的峰值降至2022 年的少於 200 億美元。2018年,墨西哥、越南和馬來西亞也吸引了部分重定向資本。

然而,即使其他行業取得了成功,玩具製造商仍在努力轉移生產。

標準普爾全球市場財智向路透社提供的美國和歐盟進口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前七個月,銷往美國和歐洲的玩具中,仍有79% 的玩具來自中國大陸,而2019 年這一比例為82%。服務磐聚網。

相較之下,2019年中國大陸占美國和歐盟服裝進口的35%。 截至 7 月 31 日的一年裡,這一數字下降至僅 30%,印度和墨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

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公司的克里斯·羅傑斯表示:“從中國大陸重新上岸容易嗎?不,不容易。這對玩具來說是雙倍的。” 「情況更加複雜,因為它們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你要求合作夥伴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保留庫存。玩具製造商還必須在安全、採購和確保工人得到良好待遇方面加倍嚴格。”

中國的最低工資為每月 1,420 元至 2,690 元(198.52-376.08 美元)不等,而在印度,每月 9,000 印度盧比至 15,000 印度盧比(108.04-180.06 美元)即可獲得非熟練和半熟練工人。根據央行的估計。

但羅傑斯表示,如果一家公司從合約製造商購買產品,那麼從其他國家採購可能需要 18 個月的時間;如果一家公司從頭開始建造新工廠,則需要長達三年的時間。

秋季銷售的玩具從五月開始生產,然後儲存或運輸。

“成本更合理”

孩之寶(Hasbro) 在2018 年的年度報告中開始將其對中國的過度依賴視為營運風險,而據報道,美泰(Mattel) 自2007 年以來一直在遠離中國,當時該公司不得不召回數百萬件受含鉛油漆污染的玩具。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整個產業都加大了力度。

孩之寶沒有回應置評請求,而美泰則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

中國工資的不斷上漲正在推高玩具價格。 例如,根據 Circana(前身為 NPD)的數據,在英國,2022 年前 6 個月的價格上漲了約 8%。 消費者面臨的風險是,如果製造商無法透過轉移到更便宜的生產中心來降低成本,價格將繼續大幅上漲。

儘管美國對中國玩具徵收的關稅目前可以忽略不計,但隨著一些共和黨政客呼籲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這種情況也可能會改變。 據美國零售聯合會稱,此舉可能會使美國玩具的價格上漲五分之一以上。

「我們都在考慮消除中國的風險,」電子寵物虛擬寵物製造商萬代英國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尼克·奧爾德里奇說。 “中國的原材料成本上漲了很多,我們正在尋找成本更合理的地方。”

萬代仍然主要在中國大陸生產,但也有一些產品在台灣、日本、越南生產。 奧爾德里奇說,該公司正在考慮將印度和泰國作為其他地點。

LOL Surprise 和 Bratz 娃娃的製造商 MGA Entertainment 發現,中國以外的基礎設施是向印度和越南等國家進行多元化採購的障礙,儘管該公司上個假日季從中國的出口量較上年有所下降。

磐聚網的數據顯示,過去五年,印度僅占美國和歐盟玩具進口的1%。

MGA Entertainment 執行長艾薩克·拉里安 (Isaac Larian) 告訴路透社:“印度的問題實際上是從一個邦轉移到另一個邦的僵局。有太多瘋狂的法規。”

「(但是)隨著這些國家意識到他們必須從中國奪走業務並進行投資,基礎設施正在變得越來越好,」他說。

(Richa Naidu 報導。Manoj Kumar 和 Casey Hall 補充報導;Susan Fenton 編輯)

[ad_2]